在關鍵技術方面,截止2025年,我國人形機器人已經基本建立領先的大腦、小腦和肢體的創新體系及標準,并得到了國際認可、采納。大小腦技術體系在三年時間內不斷延展、細化,誕生了DeepSeek等突破性成果,VLA具身智能技術得到初步應用落地。肢體技術則得益于電動化、低成本、開源生態的同步發展,已經逐步取得全球范圍內得領先競爭優勢。然而,江磊也指出,盡管我國在大腦和肢體關鍵技術取得了部分領先,但技術原創能力和策源地建設方面仍需加強,以確保我國在全球人形機器人技術體系中占據更重要的地位。
核心零部件的供給體系是我國人形機器人發展的又一亮點。在感知、控制、驅動、傳動等傳統核心零部件領域,我國在低成本的約束下已經取得了世界領先的成績。但與此同時,高端芯片、動力電池、高性能材料以及連接器、軸承、標準件等新興核心零部件領域仍是我國需要突破的瓶頸。江磊強調,只有持續突破關鍵零部件共性技術供給問題,我國人形機器人產業才能真正實現自主可控和高質量發展。
在人形整機上,我國已經涌現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企業,如智元、傅利葉等在世界范圍內獲得了廣泛關注。我國人形機器人產品在走跑跳等運動能力上已經處于世界領先,在機器人靈巧作業能力方面,國內外也已經來到同一水平。江磊認為,未來我國在數據收集和處理方面的比較優勢,有望擴大人形機器人靈巧作業能力優勢,增強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應用示范領域近年來也取得了積極進展。根據產業研究報告,我國人形機器人產業規模約在 27.6 億元,在特種制造、民生服務等場景落地需求突出。雖然產業目前仍處于培育示范應用階段,但我國龐大的市場需求為未來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江磊指出,未來我國人形機器人有望在更多領域實現廣泛應用,產業規模迅速攀升。
生態型企業與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為我國人形機器人產業注入了強大的活力。目前,我國人形機器人整機企業已超過一百家,形成了包括本體企業、核心零部件企業、跨領域企業以及創新中心企業等在內的五類主體。創新中心作為一種有效的組織模式,有力地推動了有組織的生態科研發展,促進了產業內的協同創新。
產業聚集效應在我國人形機器人發展中也日益凸顯。上海、北京、廣州、深圳等地都形成了人形機器人與具身智能的特色高地。以上海浦東張江模力社區為例,1月份至今,該社區已聚集了26家企業,包括芯片企業、操作系統、集成電路等。產業聚集地不僅促進了企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也為人才匯聚和資源共享提供了良好平臺。
二、破壁思考:創新驅動發展
盡管上一階段我國人形機器人在多個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但江磊指出,當前我國人形機器人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未來3-5年需要進一步“破壁”。
他將破壁任務歸納為以下四個關鍵方面:
1.原創性技術:人形機器人實現彎道超車的核心關鍵在于原創性技術。當前在窄人工智能階段,發達國家仍保持技術領先優勢,但在具身智能新賽道上,我國具備豐富的數據資源和多元的應用場景。為此,我國需重點打造自主可控的技術體系,推動人形機器人技術實現從跟跑者到領跑者的歷史性跨越。
2.規模化行業應用:人形機器人要實現規模化落地,必須突破行業應用壁壘。江磊指出,人形機器人與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發展路徑類似,不能僅停留在本體研發階段,還應當同步構建場景化解決方案。
3.成套化應用解決方案:人形機器人商業化的關鍵支撐是成套化應用解決方案。以智能工廠為例,需要構建包含數據采集、任務調度、人機協同等環節的完整技術鏈條。我國應當集中資源率先實現人形機器人成套化解決方案的突破,為人形機器人在更廣泛的場景中的應用奠定基礎。
4.標準引領和協同:標準化建設是產業健康發展的基礎保障。江磊建議我國應制定行業通用的硬件標準、智能標準、模型標準,通過標準體系的完善,降低行業協作成本,使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更加有序。
三、破壁舉措:共性技術攻堅
江磊隨后以國地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為例,提出了面向共性技術“破壁”的具體方法。
國地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目前聚焦于創新、規模、標準、生態四個領域,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影響力的產品和平臺:
1.青龍開源公版機:提供標準化機器人開發平臺,已孵化多家創新企業。
2.百萬量級的異構數據集:聯合多家大模型企業共建機器人訓練數據庫,推動機器人大模型更好地利用真機數據。
3.OpenLoong 開源社區:聚集眾多開發者共同構建活躍的技術創新生態。
4.訓練場:人形機器人數據訓練中心。
5.格物致知仿真平臺:提供數據對齊、算法訓練、場景驗證的一站式開發環境。
6.一站化開發流程:規范化的模型訓推方法。
7.全身運動 7B 大模型:與復旦大學聯合研發的全身運動7B大模型,通過多模態感知融合與自適應控制算法,有效解決了復雜動態環境下人形機器人運動穩定性的關鍵控制難題。
四、未來展望:人形機器人產業的機遇與使命
江磊認為,未來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發展“破壁”,仍需要在通用與專用結合、制造業與數字經濟融合,以及組織協同創新、標準等級推動幾個方面取得突破。
1.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發展需解決通用性與專用性之間的協同關系。通用人形機器人將成為變革勞動力的核心力量,既能替代人類從事重體力、高危重復性工作,又能通過適配專用工具拓展多元應用場景。我國需堅持通用平臺發展路線,同步推進勞動力轉型和專業領域創新應用。
2.制造業與數字經濟融合是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核心路徑。人形機器人產業涉及40%的數字經濟和60%的實體制造業,應當成為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引擎,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提供重要支撐。
3.行業組織協同是推動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我國需要打造自己的開源社區,組建人形機器人標準委員會,解決機器人行業共性技術供給不足的問題。
4.通過賽事等形式推動形成人形機器人分類等級。細化人形機器人技術指標、智能化分類等級、場景應用能力等級,幫助中國標準以賽為媒走向全球。